官方微信 省胸科医院微信服务号

扫一扫关注医院订阅号
健康教育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医护天地  >  健康教育  >  正文

【科普】哪些患者需及时提供肠内营养支持?

更新时间:2025年03月12日 17:08点击次数:

肠内营养是通过口服或管饲(如鼻胃管、鼻肠管等)将患者代谢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直接送入胃肠道的一种营养支持方式。相较于静脉输注的肠外营养,肠内营养更符合人体生理,能维护肠道功能、减少感染风险,甚至改善某些临床结局。那究竟哪些情况下需要及时进行肠内营养治疗呢?以下六类情况尤为重要

无法经口进食,但胃肠道功能正常

当患者因疾病或治疗导致无法正常经口进食,但胃肠道仍具备消化吸收能力时,肠内营养是首选。

1. 吞咽功能障碍:如脑卒中、帕金森病、头颈部肿瘤放疗后,患者可能因吞咽困难导致营养不良。

2. 意识障碍: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无法自主进食。

3. 口腔或食道梗阻:如食道癌、严重口腔溃疡等。

4. 机械通气患者:长期插管导致无法正常吞咽。

慢性疾病与老年营养不良

长期疾病或衰老导致的营养不良,需通过肠内营养改善生活质量。

1.慢性肝病、肝硬化:肝功受损导致合成能力下降,需低钠、高支链氨基酸配方。

2.慢性肾病:透析患者需限制电解质,选择特殊肾病配方。

3.老年衰弱综合征:咀嚼功能退化、食欲减退时,口服营养补充剂(ONS)可延缓肌肉流失。

高代谢状态,营养需求激增

当机体处于严重应激或高消耗状态时,对能量和蛋白质的需求大幅增加,肠内营养可快速补充缺口。


1.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机体分解代谢加速,需高蛋白、高热量的营养支持。

2.重症感染或脓毒症:炎症反应加剧能量消耗,早期肠内营养可减少并发症。

3.恶性肿瘤恶病质:肿瘤消耗导致极度消瘦,需营养干预维持体能。

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围手术期营养支持

手术前后合理的营养支持可降低并发症风险,加速康复。

1. 术前营养不良:如胃癌患者术前存在进食困难,需提前改善营养状态。

2. 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如胃肠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术后24-48小时)可促进肠蠕 动,预防肠萎缩。

3. 肠瘘患者:通过远端肠管喂养,减少消化液分泌,促进瘘口愈合。

消化吸收功能部分受损

若患者存在消化或吸收障碍,但仍有部分肠道功能保留,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易吸收的营养制剂。

1. 短肠综合征:因手术切除大量小肠,剩余肠道需逐步适应营养吸收。

2. 炎症性肠病(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急性期后,肠内营养可帮助黏膜修复。

3.慢性胰腺炎:胰酶分泌不足时,需低脂、预消化的营养制剂。

4.放射性肠炎:肠道受放疗损伤后,需低渣、低渗营养支持。

特殊人群与儿科应用

1.早产儿或低体重儿:肠道发育不成熟时,需专用母乳强化剂或早产儿配方

2. 神经性厌食症:心理干预结合肠内营养,帮助恢复体重。

3. 先天性代谢疾病:如苯丙酮尿症,需特殊配方避免代谢产物蓄积。

营养师提示:肠内营养不仅是“喂饱”患者的手段,更是疾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合理的肠内营养支持可改善预后、缩短住院时间并提升生活质量。因此,应创造条件尽早开始。但具体方案需由医生或临床营养师评估,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调整营养制剂类型、输注速度及途径,并注意避免腹胀、腹泻等并发症。

江西省胸科医院肠内营养配制室电话:86770211-7207

临床营养科位置:住院楼十号楼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