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省胸科医院微信服务号

扫一扫关注医院订阅号
健康教育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医护天地  >  健康教育  >  正文

【提醒】“热得要命”不是开玩笑,这几类人群要特别注意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29日 17:00点击次数:

近日大暑时节,全国多地持续高温,引发多例患者住院。据温州晚报消息,一名卡车司机因车内高温导致体温飙升超过41℃,昏迷不醒,被紧急送医抢救,医生诊断为热射病。

在高温高湿的“桑拿”模式下,热射病的发病率显著上升。该病发病速度极快,死亡率非常高,可达40%至50% ,对于50岁以上的人,死亡率甚至达到70%左右。

什么是热射病?为什么容易导致死亡?

热射病是高温相关急症中最严重的情况,即重症中暑。中暑按轻重程度可分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重症中暑又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

热射病主要表现为高热(直肠温度≥41°)和意识障碍,早期受影响的器官依次为脑、肝、肾和心脏。根据发病时患者所处状态和发病机制,临床上分两种类型。

劳力性热射病:

主要是在高温环境下机体自身产热过多,多在温度高、湿度大、无风天气,进行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时发病。

非劳力性热射病:

主要是在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功能障碍,散热减少。

一旦出现重症中暑,患者会出现严重的体温升高,可以超过40℃,甚至达到42℃,同时会出现意识障碍,比如昏迷,其次出现肌肉抽搐、血压下降等症状。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治,发展成严重的心肝肾等多个脏器热射病,很可能会因心、脑、肝衰竭及肌肉分解,最终造成死亡。

这些人群要当心,别被热射病“盯上”

1. 老年人

体温调节功能退化、出汗减少、感知能力下降,可能无法及时补水或避暑。

2. 慢性疾病患者

心血管疾病患者在高温下,容易加重心脏负担,可能加速脱水。糖尿病患者由于神经病变影响出汗功能,高血糖易导致脱水。精神疾病患者由于长期服用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等可能抑制散热。

3. 户外工作者或高温环境劳动者

比如建筑工人、环卫工、快递员、消防员等,长时间暴露于高温高湿环境,体力消耗大,易忽略补水休息。

4. 运动员或军训人群

高强度运动产热剧增,若缺乏降温措施或补水不足,可能短时间发病。

5. 孕产妇

孕妇代谢率高、血液循环需求高,高温下更易脱水或中暑。

6. 肥胖人群

肥胖人群因为脂肪组织隔热,散热效率低,运动时产热更多,容易导致中暑。

7. 服药特定药物者

如抗组胺药(过敏药)、β受体阻滞剂(降压药)、抗胆碱能药(部分肠胃药)等,这些药物可能影响排汗或体温调节。

中暑后如何急救?

发现中暑后,应尽快离开高温环境,立刻转移至阴凉通风处平躺休息,同时应立即快速降温。对于重度中暑患者可将其直接浸泡于冷水中,同时保证患者头部露出水面以防溺水。

如果体温持续升高甚至超过40度,在高温环境或重体力劳动后出现持续性头痛、肌肉痉挛,呼吸频率超过每分钟20次,呼吸幅度变小,伴有恶心呕吐但又吐不出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如何预防热射病?

1. 减少高温暴露

尽量在早晨或傍晚外出,避免10:00—16:00阳光直射时段进行户外活动。外出使用遮阳工具,比如戴宽檐帽、太阳镜,使用遮阳伞,穿长袖透气衣物(如防晒衣)。

2. 科学补水,避免脱水

少量多次饮水,不要等口渴才喝,每小时喝200—300ml水(约半瓶矿泉水)。出汗多时可喝淡盐水或运动饮料,避免只喝纯水导致低钠血症。

3. 合理调整活动强度

户外工作者,如建筑工人、快递员,避免长时间暴晒,每1小时在阴凉处休息10分钟。运动爱好者应降低训练强度,选择清晨或晚上锻炼。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