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省胸科医院微信服务号

扫一扫关注医院订阅号
廉政文化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党的建设  >  廉政建设  >  廉政文化  >  正文

【医药领域廉洁教育】“糖丸爷爷”顾方舟

更新时间:2025年02月07日 09:41点击次数:

顾方舟,出生于1926年,医学科学家、病毒学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原院长、一级教授,曾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被评为“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顾方舟医生对脊髓灰质炎的预防及控制进行了长达42年的研究,是我国组织培养口服活疫苗开拓者之一。

由小家到大家,毅然选择从医路

顾方舟出生在上海,他父亲是做海关工作的,在那个战乱的年代,没有什么工作是稳定的,顾方舟的父亲就经常性去到各地任职。顾方舟小时候跟着父亲去过不少地方,渐渐地也对父亲的工作充满向往,如果不是因为一件意外,可能顾方舟长大后就会步入和父亲一样的道路。

1931年,5岁的顾方舟迎来了噩耗,年仅33岁的父亲因为感染了黑死病离开了人世,顾家的命运仿佛一夜之间发生了转变。父亲去世,家里丧失了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母亲痛苦不已的同时,还要养活4个孩子,生活的重担压得一家人喘不过气来。

一天,母亲把顾方舟叫到面前,语重心长地说了一句:“孩子,以后去学医吧,当医生是人家求你,而不是你求人家。”

父亲患病时,母亲为了给父亲求医,几乎是跪着哀求医生,可最终还是没能挽回父亲的生命,为此母亲也投入了护士的行业,在天津开了一家助产诊所。

顾方舟后来也经常说“我是在母亲的心愿下走上学医这条道路的”,当然父亲的去世也给了他很深的影响。

随着父亲“走南闯北”之际,他就亲眼看见了许许多多遭受疾病折磨的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的卫生条件很差。许多人吃都吃不饱,更别提干净了,而且受到战乱影响,人们朝不保夕,也没人去在意卫生条件了。

1944年,18岁的顾方舟考入了北京大学医学院,勤奋好学的他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还经常做些“善事”,利用课余时间到学校外进行“义务看病”。一方面“义务看病”培养了他医学技术和医学知识,另一方面也促使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成了他至死不渝的信念。

1948年,顾方舟从北京大学医学院毕业,老师建议:“你去当外科医生吧,中国正缺少优秀的外科医生。”可顾方舟却不这样认为,他觉得中国的外科医生虽不多但也不少,可研究公共卫生的医生却十分稀有,战争总会结束,与其多救治几个受伤的病人,不如去拯救未来中国千千万万的人。怀着这样伟大的想法,他投入到了公共卫生研究领域,成了专注于公共卫生事业的医生。

肩负重任,出国留学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顾方舟“临危受命”接受国家派遣,上了前线当起了战地医生,志愿军战士们喝雪水,吃冰馒头,患痢疾的不在少数。顾方舟在朝鲜战场上待的时间不久,但他的感触却很深,他曾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以前我总以为,只有人会因为生活条件限制,迫不得已患上痢疾。”可在战场上,许许多多的战士前赴后继,不顾生命危险保家卫国,“他们本可以不用患病的”,顾方舟流泪说道。

为了打败敌人,身体安危早已经被他们抛之脑后,这样不顾一切的精神令他感动,也让他下定决心:“不仅要救治战士,更要使千千万万的人免受疾病的痛苦。”

然而到了1951年,一封让他速速回国的电报交到了他的手上,当时他还迷惑不已,还有许多的战士在等待着他治疗,他怎么能抛弃他们先一步回国呢?

他暂时收起疑惑,听从了上级的指派,原来,是周恩来总理下令,让包括他在内的一些优秀医生到苏联学习,因为有更“艰巨的任务”在等着他。

顾方舟不知道的是,朝鲜战争已经是临近尾声了,国内各种各样的传染病困扰着中国的卫生事业,国家需要他,他义不容辞。1951年7月,他踏上了苏联求学的道路,在苏联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学习,一直到1955年取得了病毒学博士学位,成了新中国成立后极其稀缺的医疗专家。

为了千万孩子,“咬紧了牙关干”

顾方舟的名字会与孩子们联系在一起,是因为一种顽劣的疾病——小儿麻痹症,医学名称是脊髓灰质炎,一种严重威胁儿童健康的急性传染病。

20世纪50年代,小儿麻痹症在国内暴发,病毒从江苏南通逐渐蔓延至全国各地,随后迅速蔓延,青岛、上海、济宁、南宁……脊髓灰质炎的罹患者基本是儿童,既无药可医,又没有预防办法。

一时间,全国闻之恐慌。

1957年春,原卫生部副部长崔义田亲自找顾方舟谈话,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顾方舟。担此重任时,他年仅31岁。

临危受命的顾方舟调查了国内几个地区脊髓灰质炎患者的粪便标本,分离出脊髓灰质炎病毒并成功定型,发表了《上海市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分离与定型》。这项研究是我国首次用猴肾组织培养技术分离出病毒,并用病原学和血清学的方法证明I型为主的脊灰流行。以此研究为标志,顾方舟打响了攻克脊灰的第一战。

1959年3月,卫生部决定派顾方舟等人到苏联考察脊灰疫苗的生产工艺。

当时,美国和苏联均研制出了脊髓灰质炎疫苗,疫苗分为活疫苗和死疫苗两种。死疫苗安全、低效、昂贵,活疫苗便宜、高效但安全性仍有疑问。

一时间,“死”“活”疫苗两派各持己见,争执不下,更没有人能解答中国要选择哪一条疫苗路线。

顾方舟结合当时的中国国情,给出了自己的判断——若决定用死疫苗,虽可以直接投入生产使用,但国内无力生产;若决定用活疫苗,成本只有死疫苗的千分之一,但得回国做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研究。他果断建议:我国不能走死疫苗路线,要走活疫苗路线。

不久,卫生部采纳了顾方舟的建议。1959年12月,经卫生部批准,中国医学科学院与在北京的卫生部生物制品研究所协商,成立脊灰活疫苗研究协作组,顾方舟担任组长,进行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研究工作。

1959年,我国脊灰疫苗生产基地在昆明设立。不久后,为了毕生的科研事业,顾方舟举家迁往昆明,他曾这样回忆道:“那段时期真是太艰苦了,可是大家在那个时候确实是勒紧了裤带,咬紧了牙关干。”

不顾危险,喝下第一瓶疫苗溶液

1960年春节前夕,由顾方舟率领的试生产小组,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出了中国第一批500万人份脊灰减毒活疫苗。在一期阶段,顾方舟和同事们决定自己先试用。他冒着可能瘫痪的危险,喝下了第一瓶疫苗溶液。

一周过去了,顾方舟没有任何不适。

然而,他依然面临着一个一直担忧的问题——成人本身大多就对脊灰病毒有免疫力,必须证明这种疫苗对小孩也安全才行。那么,找谁的孩子试验呢?又有谁愿意把孩子留给顾方舟做试验呢?

望着已经进展至此的科研,他咬了咬牙,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拿自己刚满月的儿子做试验。

在他的感召之下,同事们也纷纷给自己的孩子服用了疫苗。测试期慢慢过去了。面对着孩子们的笑脸,顾方舟和同事们喜极而泣。

有人这样评价,这些初为人父母的年轻人,用一种看似残酷的执着,表达着对国家、对人民、对科学的爱。顾方舟的疫苗经过了I、ⅡI、Ⅲ期临床试验,Ⅲ期临床试验的圆满成功,表明顾方舟研究的疫苗可以投入生产、给全国儿童服用了。

可又一个问题出现了,孩子们不愿意“喝”疫苗。“那就做成糖丸吧!”顾方舟当机立断,以奶粉、奶油、葡萄糖和疫苗混合,做出了“固体疫苗”,孩子们愿意吃,也方便了运输和保存。此后,顾方舟一直奋斗在“糖丸”疫苗的继续研发当中,他要找出一个最合理、最实用、最有效的配比。1985年,三价糖丸疫苗成功诞生,并开始全国推广。经过数十年的努力,2000年,脊髓灰质炎被中国彻底“消灭”,中国已经没有一例脊髓灰质炎病症。

就这样,一颗小小的白色糖丸成了许多孩子的童年记忆,“糖丸爷爷”的称号也由此而来。

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组委会用这样一段话概括了顾方舟的一生:“舍己幼,为人之幼,这不是残酷,是医者大仁。为一大事来,成一大事去。功业凝成糖丸一粒,是治病灵丹,更是拳拳赤子心。你就是一座方舟,载着新中国的孩子,渡过病毒的劫难。”斯人已去,精神永存,让我们永远怀念“糖丸爷爷”。


来源:中国方正出版社《医药领域廉洁教育案例读本》

  编辑:胸科医院纪检办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