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着收集到的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听着老一辈防痨人讲述的故事,江西省胸科医院的建院历史在我们面前如画卷般徐徐展开。它是一部结核病防治的战斗史,也是全国结核病防治机构发展和建设的一个缩影。
肺结核是个古老的病,俗称肺痨。在几千年历史的古埃及木乃伊上都曾发现结核病的踪迹。过去有着「十痨九死」的说法,被喻为“白色瘟疫”,人人谈痨色变。直到1924年法国的Calmette研制的卡介苗问世、1946 年美国罗格斯大学教授宣布,发现对结核病有特效的药物——链霉素,从此拉开了人类战胜结核病的新纪元。
新中国成立后,即开始推广接种自行研制的卡介苗,并随后制定了计划免疫工作条例。“儿童要防痨,快种卡介苗”,卡介苗成了“新生儿第一针”,江西省结核病防治工作中心也就在1950年正式建立了,它就是江西省胸科医院的前身。建所初期仅设门诊部,有工作人员20余人。老一辈防痨人在艰苦的环境下为儿童接种疫苗,下到全省各地市、县乡等地作流调,查疫情,指导当地建结核病防治所,为控制结核病作出了重要贡献。
▲ 1950年,江西省结核病防治工作中心(江西省胸科医院前身)建立于南昌市叠山路346号(期间曾更名为九江路、反修路),仅设门诊部,为两层楼,与南昌市供电局、九江路煤球店相邻。
▲ 医务人员为儿童做PPD试验。
▲ 结核病防治中心开着流动车,带着医务人员下到各乡镇为当地百姓做结核病普查,并宣传结核病防治知识。
50至60年代,随着链霉素、异烟肼、对氨基水扬酸钠等抗结核病药物的成功研制和临床的不断运用,人类有了治疗结核病的有效手段,治愈率达90%。全球结核病疫情得以迅速下降,从此摆脱了“白色瘟疫”的恐惧。1956年3月,卫生部发布的《关于结核病防治工作的指示》提出了“在城市中结核病防治机构的组织形式是以结核病防治所为中心,结核病医院、结核病疗养院、综合医院、驻地部队医院及其他医疗卫生单位相互配合而组成的防痨网”。明确了结核病防治所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所辖地区的结核病流行情况,分析发病相关因素,制定全面防治计划。
1958年以后,全国各地级市及县逐步建立了结核病防治所,并在综合医疗机构内设立防痨科。在专业防治机构方面,设有结核病防治所、结核病医院、结核病疗养院等。而我院也在各级政府重视下,于1954年在新建县花果山附近选址,修建住院病区,1955年12月,省结核病院成立,编制为200人,设病床200张。1959年2月所院合并,更名为省结核病防治所,担负着全省结核病预防和治疗任务,由于当时病人较多,也曾一床难求。
▲ 1955年建成的结核病防治所工字楼,为当时结核病人的住院大楼。
▲ 1968年为了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根据相关政策要求,我院部分医护人员下放到农村,到宜春铜鼓县长林机械厂职工医院工作,为当地乡民看病诊疗。当时铜鼓县是下放区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之一,但我院的医护人员依旧坚守了好多年,有的医务人员甚至达十年之久,并在当地积累了丰富的治病经验,也让当时那些边远地区不方便就医的群众,有机会得到当时较好的治疗。
70至80年代,抗结核病新药不断出现,70年代利福平问世,84年利福喷丁应用于临床等,将原来需治疗18个月--2年的化疗疗程缩短至6--9个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84年我所组织了4次全省大规模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基本掌握了省结核病的流行趋势、感染率和发病情况,根据国家制定的DOTS化疗方案确定了全省统一的治疗方案。根据普查结果,当时预计全省有结核病患者约30万人,为改善门诊部医疗条件,在各级党组织关怀领导下,经省卫生厅批准,省计委(85)科教字51号文批复在原址上兴建9000m²综合大楼。
▲ 1984年11月,结防所二层门诊大楼拆除重建时门诊暂时迁往原儿保所旧址办公。医务人员克服了环境差、地方狭小、设备陈旧的困难,仍然开展着结核病预防、诊疗的各项任务。
▲ 70年代开始至80年代,组织了4次全省大规模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基本掌握了省结核病的流行趋势、感染率和发病情况,制定了全省统一的治疗方案。全省普查结核病患病率0.902%,当时预计全省有结核病患者约30万人。
▲ 医院为培养人才,从外院引进人才,开展临床带教,并选了大批业务骨干参加进修及研修学习。
▲ 医务人员在社区开展义诊咨询,宣传结核病防治知识。
▲ 医务人员为病孩做治疗。
90年代,祖国打开了向世界开放的南大门,改革的步伐越迈越大,卫生改革不断迈上新台阶。随着结核病防治工作的开展,人民生活水平及防治意识的提高,结核病发病率以每年2%的速度下降,初治结核病人通过规范全程的抗痨治疗后,基本可以达到临床治愈,治愈率达98%左右。为此,我院紧跟卫生改革新形势,不断寻求新的发展空间,从体制机制、科室设置、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不断探索和创新。1988年6月经省卫生厅批准在江西省结核病防治所的基础上加挂“江西省肺科医院”牌子,1991医院新门诊大楼落成,改善了就诊条件。1992年11月获省编委同意,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员,全院有病床300张,卫生技术人员288人,其中高级职称者16人,中级职称者61人。设有胸外科、中西医结合科、内一、内二、内三等5个病区及中医、肝病、哮喘科门诊。
▲ 1988年挂牌 “江西省肺科医院”,1991医院新门诊大楼落成。
▲ 1997年医院通过省卫生厅组织的“省级肺部专科医院三甲”评审,获得“三甲”医院称号。
21世纪2000年代,在国家的重视、政策的扶持以及上级医院的帮扶下,地市、县级等基层结核病防治机构的水平不断提高,来我院治疗的初治结核病人逐年减少,但复治及耐药结核病、疑难重症病人增多。为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增加诊疗手段,让越来越多的患者得到及时救治。门诊大楼在原来6层的基础上加盖了4层,添置了彩超、CT、DR等大型设备,极大地改善了门诊医疗及办公条件。医院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学科建设是核心。为此,医院制定了发展十年规划,提出了首次创业口号: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扩大医疗服务范围,加快医院发展步伐。首先定方向,培养人才,组建医疗小组,然后独立成科,成熟一个就发展一个,不断拓展相关学科,推进医院稳步发展。从1995年至2006年,医院分别成立了肿瘤科、呼吸内科、心血管科、神经内科。从此医院走上了大专科、小综合的道路,学科建设搭建起了新的框架:以结核科、肺外科为全省领先学科,呼吸内科、肿瘤科、心血管、神经内科为重点学科进行建设,医院发展有了质的飞跃。
▲ 1997年,为适应社会老龄化带来的医疗市场的变化,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经省卫生厅同意在江西省结核病防治所、江西省肺科医院的基础上,增挂“江西省老年病医院”牌子,原来的中西医结合科改为中西医老年病科。全院职工利用“五一”劳动节自己动手修建老年病房,院领导带头,科主任、医生、护士齐上阵,共同建设自己的家园。
▲ 医院为谋求发展,制定了医院发展十年规划,提出了首次创业口号: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扩大医疗服务范围,加快医院发展步伐。
2003年在全国非典疫情异常严峻的情况下,为更有效地应对江西省“非典”疫情,省委、省政府拨专款,将医院乌石桥住院部改建成“非典”专治医院,作为全省“非典”医疗救治和应急卫生救治技术培训基地。同时,加强了结核病防治工作,落实《全国结核病控制规划(2001—2010年)》阶段性评估工作及全球基金结核病控制项目工作、日本政府援助结核病控制项目工作,并与世行贷款项目结合实施。2003年全球基金项目启动17个县,日本援助项目启动了41个县,对帮助全省贫困地区开展结核病控制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2004年2月11日医院更名为“江西省胸科医院”,9月增挂“江西省第三人民医院”,承担了全省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任务,为江西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中心。医院的成功转型为发展增添了后劲。
▲ 1998年,医院门诊大楼在原来6层的基础上加盖了4层,规范了科室设置,添置了彩超、CT、DR等大型设备,极大地改善了门诊医疗及办公条件。
非典疫情过后,国家加大了对传染病防控体系的建设。我们医院也获得了传染病房建设国债项目,2006年完成了两栋“非典楼”的建设并投入使用,购置了CT、CR、大C臂、彩超、全自动生化仪、有创呼吸机等大型设备,使医院住院部的医疗环境、病房条件和专业设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为医院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2009年医院通过三甲复评,2011年建设了肿瘤大楼,修建了工字楼,真正实施医院“三足鼎立、两翼齐飞”的宏伟规划蓝图,促进医院又好又快发展。2012年编制床位数从300张增长为1000张,医院职工656人,购置了直线加速器、16及64排螺旋CT等大型医疗设备,开展了许多新技术、新项目,临床医技科室逐步扩展,形成院有特色,科有专攻,人有专长的医院学科发展格局,推进了医院“二次创业”目标的实现。
▲ 2006年6月28日“非典楼”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10月23日通过了国家卫生部、国家发改委对“两个体系”建设检查和验收。该项目建设任务的完成,使医院住院部的医疗环境、病房条件和专业设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 2011年肿瘤大楼落成并投入使用,购置了直线加速器、16排、64排螺旋CT等大型医疗设备。开展了肿瘤科的特色技术:微创治疗恶性胸腔积液、心包积液及腹腔积液、气管镜介导下支架置入、微波、冷冻、球囊扩张、氩离子凝固术、无痛气管镜,CT引导经皮肺穿刺术等,为肺癌病人早诊早治提供成熟方案。
▲ 1995年,胸外科主任付洪帆带领团队成功实施全省首例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经过二十余年发展,目前已开展了单孔全胸腔镜肺切除术、全胸腔镜袖式肺切除术、无管胸腔镜外科手术等高难度胸腔镜微创技术治疗肺部疾病,年手术量1000台,手术成功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 2004年9月,呼吸内科张玉兰主任带领团队成功实施全省首例肺泡灌洗术,为江西省广大尘肺、矽肺、肺蛋白沉着症患者提供了新的诊疗方案。
▲ 2004年神经内科主任张齐龙带领团队成功实施省内首例Ommaya囊植入术,为颅内高压患者提供新的诊疗技术。
随着国家医改工作的不断深化,医院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开展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和创新,按照国家医改工作的顶层设计,在全省医改工作的统一部署下调结构、降成本、精技术、强管理,提高了服务能力,改善了医疗环境,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让百姓得实惠、医务人员受鼓舞、医院得发展的医改目标得到落实。
▲ 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银医、电子病历等信息系统的不断完善和运用,让就诊预约、交费、叫号、检查报告查询、打印等一键轻松搞定。
▲ 2007年11月9日上午心内科主任宋军福带领团队成功实施了首例心血管介入手术,标志着医院心血管诊疗技术水平迈上新台阶。通过十余年的发展,介入室能开展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冠状动脉造影+PTCA+支架植入术,射频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二尖瓣狭窄和肺动脉瓣狭窄球囊扩张术,支气管动脉栓塞术,肿瘤性疾病血管栓塞及药物灌注术,外周血管狭窄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等微创手术,其中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大咯血和心包腔内置管引流术治疗大量心包积液技术属全省领先。
▲ 2010年,陈中书副院长带领团队成功实施全省首例硬镜介入手术,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院的呼吸内镜介入技术已达省内领先、国内先进水平,每年开展检查、治疗手术近万例。
经过近70年的发展,江西省胸科医院已成为全省唯一家以胸部疾病为主的诊疗、预防、科研、教学和康复 “三级甲等”专科医院,是全省结核病及其他传染病的定点收治医院、江西省社区卫生技术指导中心、江西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中心。形成了结核内科、肺外科、呼吸介入和肺部肿瘤这4大省级领先学科及神经感染科、心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艾滋病科等临床重点建设学科的大专科、小综合医疗特色。2018年2月通过了第三周期医院评审三甲复评,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得到大幅度提升,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便捷、高效、全方位、全周期的医疗服务。
▲ 医院呼吸内镜介入室开展气管支气管及胸腔介入诊治工作有33年的历史。2008年成为江西省首家卫生部呼吸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2013年成为江西省“呼吸内镜介入”医学领先学科;2017年获得全国第一批、全省首家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内镜医师培训基地授牌。主要开展经硬质气管镜大气道狭窄的介入治疗、经支气管镜冷冻治疗术、微波治疗术、球囊扩张术、超声支气管镜针吸活检术、支架置入术,肺泡灌洗术,经支气管镜电切电凝术等,2019年率先在省内开展了支气管镜的光动力治疗术及磁导航诊断技术。让重症气道狭窄、气道阻塞病人得到及时救治。
▲ 2017年12月23日,江西省胸科医院与中国工程院廖万清院士签约“致病真菌临床医学研究院士工作站”,开展浅部及深部真菌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研究。提升了我院神经感染疾病临床研究的科研实力与诊治水平。
▲ 2017年医院成立咯血救治多学科诊疗中心,为重症肺部疾病、大咯血危重患者提供绿色快速救治通道。
▲ 2018年12月,针对耐多药肺结核病的新药“贝达喹啉”获得中国食药监局批准在临床正式使用,江西省胸科医院作为江西省唯一一家抗结核新药引入和保护机制扩展项目示范单位,在项目开展期间,该新药将免费提供给患者,为江西省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带来福音。
▲ 2019年9月呼吸内镜介入开展了江西省首例肺癌光动力治疗手术及磁导航技术,创新了肺癌肿瘤检查和治疗方法,为肺癌患者带来新希望。
▲ 随着医院学科建设的发展,亚专科建设逐步完善,我院已从单一的省级结核病专委会发展成为结核病、呼吸危重症、介入呼吸病学、肺血管介入、神经感染与免疫、肺部肿瘤、重症肺癌、胸部微创外科学等八个学术专委会,承担着这八个学科的国家级学术会议,搭建良好交流与沟通平台,引领着学术前沿与发展。
70年风雨征程,70年砥砺奋进。胸科医院不断变化发展的进程正是一代又一代胸科人坚韧不拔,不断探索,寻求出路与发展的奋斗历程,他们艰苦奋斗、永不放弃的精神值得我们去传承,他们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作风值得我们去颂扬,他们勇攀科学高峰、推进医院大发展的理想更需要我们去实现。跨入新时代,医院还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发展还不够快,硬件设施基础较薄弱,与同行相比尚有较大差距。我们新一代胸科人更应坚守初心,牢记使命,以更大的勇气,更实的作风,更多的智慧、更强的凝聚力去迎接新的挑战,为2030年终止结核病目标,为不断拓展医疗技术领域,推进医院发展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