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小欣是一位8岁小女孩,有一天妈妈给小欣洗澡发现其右侧胸部有个“小包块”,无发热,伴有胸腹部皮肤瘙痒。刚开始妈妈误以为是小欣乳房提前发育了,去县城医院检查,并不是,也就放心了。谁曾想,“小包块”越来越大,小欣妈妈带着她到当地市院求诊,医生把这个包块当普通的脓肿诊治进行了右侧胸壁包块切口引流术,又是两周后,切口未见愈合,转到省城综合医院就诊。又过了两周,妈妈发现切口引流无效,手术切开迁延不愈合,包块变大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她们辗转到省胸科医院找到外一科王武明主任,经过相关检查,发现小欣既不是提前发育,也不是炎症包块,而是感染了结核菌。经两周的抗结核治疗后,王主任为小欣在全麻下行右侧胸壁结核病灶清除术+胸腔镜辅助右上肺病灶切除术,术中顺利,生命体征平稳。术后安返康复室,术后给予抗炎、止血、排痰、补液、抗结核、对症治疗,小欣的病情一天天好转。
结合病菌感染越久 越容易造成胸壁结核
此时距离小欣症状发生已经2个月。外一科主任医师王武明说结核分枝杆菌(M.tuberculosis),俗称结核杆菌,是引起结核病的病原菌。可侵犯全身各器官,目前研究发现,除了指甲、牙齿、头发没有发生结核病以外,身体其他部位都有可能会发生结核病,但以肺结核为最多见。所以一定要注意鉴别诊断,如果感染结核病菌后漏诊或误诊导致诊断、治疗不及时,时间越久导致并发症也会逐渐增多。
儿童发病和漏诊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儿面童由于自身免疫功能的缺欠, 对外界疾病的抵抗力较低, 容易感染结核菌;
(2) 儿童疫苗接种不及时或没有接种疫苗;
(3) 病史询问不详细, 忽略对儿童周围接触的环境的详细了解, 而导致漏诊;
(4) 部分医务人员对结核性疾病了解较少, 早期一般无特殊临床表现, 虽有少数有肺外表现, 但由于医务工作者的忽视而被漏诊;
(5)婴幼儿及症状较重者, 急性发病期临床症状与肺炎相类似, 表现为高热、咳嗽、咳痰等, 而结核中毒症状表现不明显。
所以,及时正确诊断很重要。
小欣的手术很顺利,但后期的护理也同样重要 。王武明主任说:“术后护理是重点,术后密切的观察 、医护的紧密合作 , 对于手术成功有着重要意义, 这位患者年龄很小,要想办法让患者配合我们工作,一定要加强咳嗽咳痰,通畅气道,防止缺氧,促进肺复张,防止肺部感染,使胸腔内创面渗出物顺利排出,可防止包裹性胸腔积液的形成,并能尽快拔除胸腔引流管。”
是的,术后护理不容忽视。如何通过有效的护理手段促进儿童胸壁结核患儿术后快速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我们每位护理人员值得深思的问题。由于环境的改变,害怕做手术会很疼,小欣产生了紧张恐惧、拒绝治疗、哭闹等情绪的变化和对康复锻炼的排斥感,针对以上情况,主管护师车利燕一边稳定小欣的情绪,一边鼓励她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实施家属同步健康教育,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小欣对临床护理的配合性。
通过术后精心的护理,术后第4天,小欣顺利拔除胸腔引流管,胸部X线示肺复张良好,康复出院。
什么是胸壁结核?
胸壁结核是继发于肺或胸膜结核感染的肋骨、胸骨、胸壁软组织结核病变,是一种常见的胸壁疾病。本病常见于20~40岁的青、中年人,男性较多。病变好发于乳腺与腋后线之间的第3~7肋骨处。临床表现为冷脓疡或慢性窦道,往往继发于肺、胸膜或纵隔的结核病变,仅为结核病的局部表现。大多数病人无明显症状,或有结核感染反应,如低热、盗汗、虚弱无力、局部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诊疗过程中, 尤其对于肺部疾患的儿童, 更应该详细观察患儿病情的发生和发展变化, 争取早诊断、早治疗。
如何鉴别(常规检查)
胸部X光检查是筛查小儿结核病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胸部C T检查对肺结核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很有意义,有利于发现隐蔽病灶, 结核菌素试验有助于确诊, 痰液或脓液可行抗酸杆菌染色、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一般结核性疾病常规细菌培养无细菌生长, 结核菌培养要求条件高, 需用时间长, 免疫学诊断及分子生物学诊断的应用提高了结核性疾病的诊断率。
如何避免小儿结核症(健康教育):
①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不随地吐痰;
②碗筷要消毒煮沸,被褥、衣服需阳光曝晒;
③生活要有规律, 不偏食,给予维生素,碳水化合物, 蛋白质丰富的饮食, 保持大便通畅;
④参加集体活动, 保持乐观情绪, 树立战胜疾病信心;
⑤规律服药,定期复查, 发现问题立即就医及处理;
⑥避免受凉,预防外感,增强免疫功能。